【雜念】圍棋老師面對新世代的目標

這個標題非常了不起的感覺,但其實其中包括了很多無奈。

最近有個棋界的長輩,臉書發文,大意是指:「約在十多年前,台灣圍棋的盛況,感覺應該不出三年可以挑戰日韓;然則,因著諸多原因,現在看來,機會是渺茫的。」

除了少子化以及選手出路的傳統問題外;「快樂才藝」的一種新思維,已經漸漸使得新世代對學習才藝冗長以及反復操作的部分,產生了一種近似逃避般的厭倦。才藝老師為了發揚各自的項目,均強調「快樂」的部分,對於基本功以及辛苦練習的過程,無不輕描淡寫的帶過。

圍棋也是這樣,為了推廣,針對幼兒以及兒童,有志之士設計出很多課程,為的是將抽象且艱深的圍棋運動,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介紹給更多的孩子。
這當中當然有好處,學習圍棋的人變多了,使得這項運動更被重視;但相對的,為了普及,棋力訓練的強度便不可能要求到每一位同學;不是每個學生都能接受相同等級的訓練計畫。

而老師們就分兩派了:有一派完全不認同所謂的快樂學習,認為那是騙小孩的把戲;而另一派則認為某些老師剝奪了願意將圍棋視為興趣的孩子們的學習權利。
那麼該怎麼辦呢?我認為這兩種說法都各自有立場,但堅持各自理念到極致,都會成為一種極端跟逃避。

其實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到幼稚園組甚至入門組的比賽看看。比賽之初,問有沒有人不會猜子法,從以前的三五位舉手,到現在的超過一半以上,我一點也不誇張。當然,幼兒猜子法沒學不代表什麼,但對弈當下,誤提活子、死子不會提、打劫沒隔一手,這種規則問題,居然沒有學過就來比賽。當然有人會說快樂學習所以不要求沒關係,但如果真是快樂學習,又何必連規則都還不會就鼓勵來參賽?運氣好得個獎牌,但規則不會,又能代表什麼?
老師快樂慣了,不思索如何讓學生學的更多,反而把重點放在如何留住學生,是不是喜歡圍棋不重要,只要鐘點費沒少就好。

我先強調,這是一種極端;而另一種極端——

上課內容千篇一律是效率最高的記譜背定石和做題目下棋;菁英制度、受不了這樣的孩子寧願不收。嚴格,和家長說明學棋只有這一種方法,其他全都是無效的。利用成績優異的班級招攬學生,程度跟不上的孩子不去輔導,等孩子受不了離開時還認為學生不受教,而非自己能力不足。

——這兩者天跟地,但唯一相同的是「對自身領域過於自信而不思長進」。

當然,小弟不敢僭越;相互勉勵,提出意見大家參考參考。

——————————————————————
棋力導向的老師:

*增加自身的鑑別力
有天分、能有成果的孩子、趁早開始訓練,台灣的棋界就靠您的努力;如果不行,輔導、轉介,這無損您的招牌,反而更能讓家長信任,反正教不來,不管孩子在哪裡學,只要還在下棋以後大家都有機會。

*理解自己將成為小眾
有天分的不多,成為小眾有時會影響收入,當棋力導向的老師就要有這胸襟,若為五斗米收了不屬於自身導向的學生,還是建議趁對圍棋還有興趣以先先轉介。但這真的要有風骨。


——————————————————————
推廣導向的老師:

*積極尋求進步方法:
快樂學習絕對是必須,但不代表可以不用思索讓孩子進步的方法。如果能以更快的速度、更有趣的方法讓孩子學的開心學得好,那是絕對有利自己以及棋界未來的。

*避免僥倖心態:
多數家長對於圍棋存在一種浪漫。他們希望孩子從中學習到靜心與思考;然則,孩子要達到這一步,是需要進入到「對圍棋本身產生興趣」的階段。倘若孩子還沒達到這階段,老師必須據實以告,讓資訊透明,切忌為了留課率對孩子棋力做不實評價。

快樂學棋的前提有三:
1,家長願意支持。
2,學生願意上課。
3,老師願意傳授。

在資訊對等的前提,三者都成立的情況,即可按照學生的進度設計課程;我能這樣說:這樣的孩子是非常幸福的。

——————————————————————
溝通是最佳的方式,且有效。孩子的問題家長最清楚,討論之後,依照孩子的問題循序漸進、一步步克服,至於用哪種方式,只要老師、家長、學生都可接受那就可以了。
我同時也鼓勵多方多參考他人的優點,毋需將自己受限於任一方;這樣不但自身進步,幫助更多的學生;沒有侷限的視野,也更能創造多元的事業版圖。


寫了很多,大家加油,天佑台灣圍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